雁门关是万里长城位于山西境内,忻州市代县以北的一座关隘,因其地势险要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关”。
雁门关北边是大同盆地,南边是忻定盆地,西边是云中山脉和吕梁山脉,东边是恒山及五台山,雁门关处于山脉及盆地的边缘,因为其地势险要,每年大雁往返经过其地,所以称雁门关。
雁门关是个有故事的地方,是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处,是汉民族北部边境的戍边处,无数凄凉悲壮的战争发生在这里。
战国时期,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改革,击败林胡、楼烦等胡族,首先建立雁门郡,晚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就是驻守雁门郡,以对抗匈奴骑兵的入侵和骚扰。
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下令大将蒙恬进攻匈奴,蒙恬就是从雁门关北出攻打匈奴,收复河套地区,将中原的民族的边境线向北推到九原郡(今内蒙古包头),同时蒙恬率三十万军民修建的万里长城,而雁门关就是长城边上的一座关隘。
汉朝建立后,雁门关附近地区,一直是匈奴与汉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,李广、卫青、霍去病都曾在此与匈奴作战,在与匈奴打打和和的过程中,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关与匈奴和亲的。
北宋初期,雁门关一直是宋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,随着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民族的统治后,雁门关就成了汉胡双方争夺的焦点。到北宋后期及南宋时期,雁门关彻底沦为胡人的地盘,失去了抵御外族屏障的作用。
至元明清时代,雁门关一度失去军事及战略价值,处于被荒废的地步,虽然明朝有过短暂修建,但随着中华民族的疆域外扩,雁门关已经失去险要关隘的作用,抵御外敌的作用,现金成为旅游观光的风景区。
“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”这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中的诗句,展现的是雁门关边塞战场惨烈的战斗场景。武侠迷对雁门关应该也不陌生,《天龙八部》中萧峰阻止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侵宋,悲壮自尽的地方就在雁门关。
当然,雁门关被我们熟知,还是主要因为其在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地位,毕竟能被称为“三边冲要无双地,九塞尊崇第一关”的,自然非同一般。
雁门关,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雄关要塞,位于今山西代县以北约20公里的句(勾)注山上。句注山也被称为陉岭、雁门山,属恒山山脉。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之间被横亘东西的恒山山脉所隔开,雁门关附近的山势趋缓,是相对理想的通道,扼守二者之间通道的就是雁门关。
雁门关有两关四口十八隘,在漫长的历史中,关址也并非固定不变的,主要以明朝为分界点。明朝之前,旧雁门关在西陉关,北口为白草口、南口为太和岭口;明朝时,北部边疆经常受到鞑靼袭扰,为此设九边重镇。大同朔州一带仍然是边防重地,还要肩负拱卫京师的重任,九镇中有大同镇、山西镇二镇均在晋北,可见其重要性。
明朝在东陉关处新建雁门关,北口为广武口,南口为南口。另外,还重修、加固十八关隘,修建长城,连接各关隘。你在明朝的地图上,看到的那段内长城就是连接三关(雁门关、宁武关、偏头关)的第二道防线。
遥望雁门关,山高不可攀。鸟飞青嶂低,人在白云间。雁门关位置险要,易守难攻,东西两关互为倚防,扼守中原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。
历史上这里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角力的前沿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古人说雁门关 “外壮大同之藩卫,内固太原之锁钥,根抵三关,咽喉全晋”,雁门若失,则忻定、太原无险可守,三晋不保,又可南下进取中原。据有关统计,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的战事达上千次,如此高的频度,可见争夺的激烈程度和其重要性。
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李牧曾在雁门大破匈奴十万铁骑。西汉初,韩王信在大同反叛,勾结匈奴欲取太原,汉高祖刘邦亲征,追击至雁门关外,结果被困于白登山。卫青、霍去病多次出雁门关北击匈奴。东晋十六国时,北方一片乱糟糟,最后北魏统一了北方。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,留在旧都平城(今大同)的太子不愿意,就派兵把守雁门关,分庭抗礼。
五代十国时,后晋“儿皇帝”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辽(契丹),以至于到北宋时,雁门一线成为与辽国的分界线,战略地位就更重要了。然后就有了杨家将镇守三关,杨业雁门关外大破辽军,北伐不利最后战死于雁门关。
雁门关如此重要,是不是想知道为何叫雁门关,而不叫别的名字呢?雁门一词最早源于雁门山。早期的雁门山实际上并非如今山西代县的雁门山(句注山),而是在大同市阳高县和内蒙古丰镇市之间。《山海经卷十一 海内西经》中记载:“雁门山,雁出其间。在高柳北。高柳在代北。” 意思是说雁门山周围有大雁,冬天从那里南飞,春天回来。雁门山在高柳的北面。高柳又在代北。高柳就是如今的大同市阳高县,那里战国时期为代地,是中原农耕民族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角逐的前沿。也就是说最初的雁门山是在阳高县北,因大雁而得名。
在阳高县东北约4公里处,就有一座海拔2116米的山叫云门山,在其西段两峰夹一峪,山势险峻。按山海经的描述,云门山极有可能就是最初的雁门山。
那为何后来山西代县句注山的名字又成雁门山了呢?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大败北地林胡、匈奴诸部后,设云中郡、九原郡和雁门郡,很明显,雁门郡的命名来源于雁门山这一塞北雄关。
秦统一六国后,雁门郡治在善无(今山西右玉县南),其辖区范围相当于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、朔平南部及大同东部北部。后来的朝代中,雁门郡的郡治多有变化,后汉时郡治移至阴馆(今山西代县西北),三国魏时郡治移至广武(今代县西十五里),后魏时又移至古上馆城(今代县)。
雁门关作为雁门郡最重要的关口,以郡名命名关名就比较容易理解了。历史上东晋十六国、五代十国那几段乱世,各方势力你方唱罢他登场,没人在乎那座山叫什么名字,但是雁门关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,却是无人不知,句注山改称为雁门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|